大赛优秀案例分享丨张雁梅老师团队:民族传统技艺
西浦
大赛
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简称“西浦大赛”,XJTLU National University Teaching Innovation Award)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主办,领导与教育前沿院(简称“西浦ILEAD”)承办,澳门同济慈善会北京办事处支持,旨在发现并奖励一批将“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教学理念的高等院校的老师,传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创新举措。大赛通过帮助教师梳理个人教学创新思考、提供多重展示的机会,为教育创新者构建分享、交流、学习、成长、共创未来的平台,进而推动中国高等教育改革。
为了更好地支持和服务所有热爱教学创新探索的老师们,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组委会将逐一分享第七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获奖选手的教学创新案例,为教育创新者们带来更多交流、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本期分享的是第七届大赛年度教学创新一等奖获得者、来自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张雁梅老师团队的"民族传统技艺”。
教学创新特色
课程依托“澜沧江流域世居民族民间艺术传习馆”,调研滇西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张雁梅老师团队在教学中遵循OBE产出导向理念,探索民族传统技艺新的发展空间,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最终构建出一套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并具备可推广价值的美术技能型教学课程方案,打造了一门增强师生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传承,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特色课程。
教学创新实践精彩展示
10月13日,张雁梅老师受邀参与第八届大赛线上分享,请识别以下二维码,回看CCtalk完整版线上分享,点击以下视频观看大赛决赛精彩展示。
教学创新案例分享
1.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民族传统技艺》
上课学生数:40人
课程性质:必修课
2.课程目标
知识层面
通过线上课程资源与线下教学资源,学生能扩宽知识获取的渠道。
能力层面
学生掌握土陶、竹编、古法造纸、剪纸、蜡染、扎染等民族传统技艺的基本工艺流程,对民族传统技艺中的工艺与造型、表现的结合有自己的探索,创作出有一定水准的作品。同时,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田野调查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业的能力。
素质层面
培养学生在造型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与非遗传承保护等方面具有扎实基础和研究创新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对民族传统技艺的认知度,在学习过程中厚植文化自信,深化文化认同,增强民族传统文化技艺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3.教学创新要解决的问题
1. 学生专业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的体系构建
在学院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知识能力与知识体系的了解不够,还无法构建起一个整体的知识能力体系,多门课程之间的知识与能力在逻辑关系与知识迁移中无法形成一个正向的整合,在课程衔接中会遇到前面所学知识与技能在后续课程中无法灵活运用的懵懂状态。
这门课程将整合学生在田野调查、工艺传承、造型能力、艺术表现、创意思维、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学习要素,形成一个注重参与的综合型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起本专业的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体系。
2. 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小学美术教师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不匹配
在学院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是按照学科体系为参照对象,教师开展教学以培养美术家的培养范式开展教学,教学过程存在着重技法学习轻教书育人的问题。
因教师大都毕业于艺术院校的艺术专业,所教授的教学内容与上世纪90年代艺术院校中有着非常大的相似性,没有从人才培养要求出发开展教学,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无法对接到今后所从事的小学美术教师岗位中。
3. 教师教学不规范
在学院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痕迹不注意保留,课程作业及批改存在着随意性、主观性的问题,学生作业质量无法得到显著提升,教学内容连续多年同质化,对美术专业能力与教育教学能力的结合方面没有过多的探索,教学过程无法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学测试与教学评价也过于单一,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无法真实的反应出学生的实际能力。
4. 教学过程动态监测效能低下
在学院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信息化教学平台的使用率不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状态不能得到及时的反馈及引导,交流平台单一,教学资源单一,没有将教学与信息化平台进行有序的整合。
4.教学创新的方法和实践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以下方法来实现教学改革与教学创新,实现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
一、教学方法
确立课程目标。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技艺的认同与热爱,学生需掌握三种不同民族传统技艺的工艺传承技法,可以结合自身体验描述技法学习的过程,对各技艺相应的历史脉络,分布特点、工艺原理进行讲解并可进行完整的工艺技法示范,最终完成三件民族传统技艺作品。
阅读十篇以上相关技艺的研究文献,结合自身在田野调查及课程学习过程中得到的经验与知识完成一篇2000字结课报告,对该课程的学习成效,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困境及解决方法、后续的拓展与运用进行描述;
针对教学对象组建有相关学科背景的教师团队,研究关于滇西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创新内容的教学规律,促进教学过程中学习迁移行为的发生,对教学对象进行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正向有效引导;
调研滇西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美术,构建教学资源库,采用项目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田野调查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成效;
教学过程以技能型学习为主,理论为辅,制定有效的教学服务与管理方案,优化教学运行管理机制,保障技能型教学方案的高效运行。
二、课程设置
探索以结课报告、学生示范、教师点评、期中考核、教学日志等方法组成的多元化、多维度考核方式,挖掘师生教学过程中的潜力;
制定课程标准,以OBE产出导向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我院中央财政资金专项支持项目——“澜沧江流域世居民族民间艺术传习馆”为情景化教学依托,整合教学资源,根据教学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设计,促进教学效果;
以信息化、数字化等手段记录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制作高质量的教学课件,规范教学。
5.学生的学习活动
民族传统技艺课程总课时32学时,在最新一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已调整为48学时,学生学习的主要活动有:第一周集体授课,课程简介,2课时,土陶与竹编教学12学时,造纸与剪纸教学12学时,蜡染与扎染教学12学时线上学习。
线下课余学习活动:去民族传统技艺传承人及相关传习馆进行田野调查与实地交流学习。
6.课程的考核方式
课程的考试成绩通过出勤率、学习过程、作品质量、结课报告等板块成绩综合评定,考试方法均以考查方式进行。
各板块成绩构成情况:线上学习状况占10%(10分),线下课堂出勤率占10%(10分),线下作业情况占30%(30分),作品质量占40%(40分),结课报告占10%(10分)。
7.教学创新的效果
一、多元化考核的效果
1. 线上学习开拓学生学习思路
信息化平台中优秀的民族工艺美术资源为学生开拓了眼界,及时发布的学习任务及平台保存的学习数据方便教师及时督促学生,促进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也规范了教师的碎片时间,可以使教师能够及时方便的处理学生作业,解疑答惑,规范了教学过程,提升了教师教学的投入度;
2. 学生线下学习质量显著提高
线下教学中通过由6位老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对学生进行集中的面对面的教学指导,整合教学资源,开展小班化教学,为教师开展集中示范教学与个别指导提供了条件保障,教师团队的线下教学使学生学习到了各个老师的特长,丰富了自己对未来发展中所需要的综合能力。
在线下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民族传统技艺工艺流程的掌握程度,对本课程的核心知识与能力如造型表现、材料技法、创意思维等因素有更全面客观的训练,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得到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与更持久的心理动力。
3. 结课报告的运用
学生以文本的形式梳理学习过程中田野调查、工艺传承、造型能力、艺术表现、创意思维、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等教学环节的经验体会,深化了学习效果,增强了综合素养。
二、评估
课程的评估结果在教学团队内部以自我反思、相互评价为主,通过与学生的课后交流评估每堂课的教学效果,在田野调查中注重学术交流,参加学科竞赛平台时注意去跟不同院校之间进行比较学习,查找缺点,寻找亮点。
在这种教学氛围下,教师的教学投入度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受到正向引导,树立了良好的教风学风。
三、反馈
学生掌握教育教学能力的情况:学生微课参赛作品——“三个好伙伴”获2020年第二届全国师范生微课大赛一等奖;
学生田野调查的能力:学生参赛作品——“临沧碗窑土陶工艺传承调查研究”获2021年第十一届云南省挑战杯大学生学术课外科技节云南省一等奖;
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学生参赛作品——“品味临沧——蚌孔普洱茶文化创意工坊”获2019年第九届云南省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云南省铜奖;
8.教学创新实践的普适性
课程的教学实践创新对担任美术学(师范类)专业中的民族传统技艺类课程的任课教师来说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普通师范院校,有许多有着相同学情,相同师资结构的兄弟院校。在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目标下,注重产出导向,注重规范科学严谨的教学过程,注重教师团队建设,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此课程的课程目标,通过教学创新实践,可以发掘师生潜力,促进师生成长,更好地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互动交往做出积极的贡献。
通过打造一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混合式课程,产出的教学资源及教学案例可应用于高校的校级公共选修课的教学;可为研究“滇西少数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的研究者提供相关的素材。将来也可与周围县市的教育局、非遗中心等部门合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提供美术教育教学培训,并通过信息化平台分享教学经验,扩大民族传统技艺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承及认同,提升全社会的的审美水平和综合素养。
教学创新背后的故事
Q:您和团队做教学创新的初衷是什么?
张雁梅:本课程教学团队任教于一所地处云南边疆的年轻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负责人是学校二级学院的院长,在工作中逐渐意识到人才培养中存在着过于注重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教学团队对兄弟院校考查学习交流之后,逐渐以师范认证的建设标准规范学院的教学管理。师范认证是对我校传统教学的深度创新,为支撑学院高质量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从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技艺课程开始教学创新实践,逐步实现培养“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乡村小学美术教师。
Q:教学创新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是如何解决的?
张雁梅:我认为主要有三点。
挑战一:教学硬件条件差
艺术学科在我校属于边缘小学科,学院体量小,教学硬件条件差,2018年时教学硬件仅价值27万元人民币,从最初的等、靠、要逐步转向争取项目资金支持与贷款援助。
2021年申请到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支持210万,用以建设“澜沧江流域世居民族民间艺术传习馆”,2020年申请到以色列贷款213万,用以改善学院硬件条件,逐步有条件开展有地域特色的课程建设。
挑战二:教学软件条件差
我校的美术学(师范类)专业整体教学质量偏低,教学方法陈旧,教师团队年龄偏大,专任教师中最年轻的已经36岁,学历结构不合理,全日制硕士以上仅有3人,高职称教师占美术学教学团队的50%。
有鉴于此,学院通过积极动员教师参加各类校内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外出交流考查学习先进经验、柔性引进省内外银龄教授等方法逐渐提升教师团队的教学水平。
经过五年的建设,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在云南省本科专业评价结果中为:2018年被评为D,省内排名第15;2019年被评为C-,省内排名第12;2020被评为C-,排名第10,教学逐步走向规范,教学质量已经有显著提高。
挑战三:教师团队建设缓慢
教学创新中,教师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在我院的近几年的发展中,教师团队建设一直进展缓慢,通过学校出台的各种科研奖励激励机制,从学院领导到一线教师,教师投入到教学与科研中的精力越来越多,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成果。
近三年以来,我院教师团队主持国家社科基金科研项目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一项,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项目一项,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两项,云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两项,临沧市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三项,校级科研项目两项,云南省教学成果培育项目一项。
经过三年的建设,我院教师团队已经进入了良性发展的状态,有两位教师赴西南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改变了教师团队的学历结构,但教师团队老龄化逐渐凸显,应考虑引进年轻血液,注重教师团队的梯队化建设。
Q:请简述您对教学创新本身的理解。
张雁梅:这个时代的教学创新的目标要在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下展开,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具体到我院美术学(师范类)专业,教学创新是要以促进学生发展,符合产出导向,为师生共同营造积极上进的教风学风为目标。
在教学创新中的手段应因校而异,因人而异,目前对我校来说,师范认证所体现的学理体系及教学管理机制是一项较好的新型教学创新手段,可有效的提升我校的教学质量。
报名第八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
第八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正在报名中,诚邀您参与大赛,在大赛平台上与热爱教学的高校教师一起交流、学习、成长。
同时,第八届大赛设有实地调研入围决赛选手的环节,欢迎您推荐身边的老师申请成为大赛调研员,走进参赛选手的课堂近距离了解、交流教学创新案例。
请参赛选手及调研员识别下方二维码,一分钟提交报名信息。(手机端可点击其中一个二维码,放大后长按图片进行识别)
选手报名
调研员报名
选手报名截止日期:2022.10.31
选手提交材料截止日期:2022.11.07
调研员报名截止日期:2023.03.31
注:大赛组委会将在收到报名信息后的下一个周五前完成资格审查,并通过邮件回复确认是否报名成功。
⬤ 请点击蓝字查看参赛选手提交参赛材料的通道及图解指南。
西浦大赛成长型资源库
请识别二维码,查看前七届西浦大赛数千个案例展示,深入学习近百个优秀案例。海量线上资源持续更新中......
经过四年的持续分享,西浦未来教育学院在CCtalk平台公益直播了近百期西浦大赛优秀获奖案例、大赛决赛展示、创新者说、联盟好课等精彩内容,分享了数百个优秀教学创新案例,欢迎老师们在CCTALK平台搜索“西浦未来教育学院”,或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查看。
联系大赛组委会
邮箱:Innovation@xjtlu.edu.cn
电话:王老师 0512-88161893
微信:请搜索XJTLUILEAD添加艾力小助手微信。
西浦ILEAD作为教育从业者专业能力和领导力研修、教育创新全球社群运作与未来学校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机构,旨在支持学习者与教育者终身学习、支持教育机构发展组织学习能力。 |
▼戳阅读原文,报名第八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